- 最后登录
- 2024-1-24
- QQ
- 注册时间
- 2017-7-11
- 阅读权限
- 50
- 精华
- 2
- 积分
- 551
- 帖子
- 100
|
《金刚经》活出来的样子5:第2章 臣服于一粒沙
starinheart starinheart 2018-03-24 18:33:36
果冻叨叨:最近刚好手边空出时间。
事非经过不知难,很多事情只有经历过了之后,才会体会到凯蒂言语中的智慧之光。最近因个人情绪的纠结,反复回看凯蒂与奥普拉的访谈,对“Defence is the first act of war”更加深有体会。理解到凯蒂说的“That's a balance." 以及,凯蒂反复说的”Understand“的重要意义。澄清了自己很多困惑与误读。奥普拉作为非常专业的谈话节目主持人,挖掘出很多深层次的思想闪光点。有机会我倒是很愿意将其中的英文逐字逐句敲打出来分享。(唉,感觉每次都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哈哈)
这本书第二张凯蒂分享的主题是”臣服“,洽和我一直想要去体会的心境。So, here we are.
_____
第二章 臣服于一粒沙
《金刚经》原文:【善现启请分第二】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
正文:
须菩提站起身来,用最美丽的姿势来表达他对佛陀的尊敬。从佛陀的观点来看,每一个人都是已经觉醒的,所以“佛(‘觉者’)”对于他只不过是一个词语而已,“佛”对于须菩提也只不过是一个词语已,“佛”对于在座的各位和尚也都不过是一个词语而已。下面的对话其实是发生在佛陀与佛陀之间的。它是内在的我(self)与自己相遇。更准确地说,那应该是一个无我(no self),是无我与自己的相遇。那也没有其他人,是无我遇见了无他。
有时,人们也会带着须菩提对佛陀那样的尊敬来到我面前,而我知道那不是属于某个人的。他们会在一场大型的公演之后找到我。当时他们非常激动,因为通过质询(the work)他们理解了一些事情的内在意义。他们会来到我的面前,眼中闪闪发亮,将双手合十,有时甚至会跪下来或者向我鞠躬。我知道那种付出尊敬的感觉,我知道他们在付出尊敬的此刻正在感受着爱。从拜伦凯蒂这个女人这里得到的领悟只不过是从他们自己的真实本性中得到的领悟。在这个等式中没有一个“我”存在。那是他们自己的领悟,那领悟属于他们自己。领悟到这一点,我也非常激动。从内在来说,我一直都臣服在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事物的脚下,我理解到哪怕有一丝一毫的不尊重万事万物都是在背离真相。当有人在我面前鞠躬的时候,我是那个正在鞠躬的,我也是那个被鞠躬的。这两个位置是相等的。在这之中,不存在任何个人化的东西。
如果我以尊敬的心向一粒尘沙鞠躬,这和须菩提向佛陀鞠躬,没有什么区别。它是一种陷入、一种融合。那就是我对尊敬的体会。它是自我,嗯,在亲近。。。我甚至不能说它是“自我与自我的亲密”;它只是自我,亲密。这是真正的亲密,是无法分割的。在它之外一物不存,在它之内一物不存。
谦卑意味着向此刻的一粒沙、一微尘、一音声表示尊敬。如果我们是清醒的,我们会向世界中的每一个存在表示尊敬,因为每一个都是佛。那就是现实的真相。你永远不能抓住真相,甚至连拥有这个想法都是一种与真相的背离。你认为那你正在见证某物的那个想法根本就不是真的;它最多不过是与背离真相的一个想法而已。它是处在恩典中的一个美丽的时刻,尽管你声称自己是那个发现它的人。一旦你越过痛苦,并最终体会到臣服的喜悦;你就会发现那个你无法定义的、超越你的存在;最终你会沉入终极的感恩之中。
须菩提说佛陀非常护念他的学生们。那也是我的体会,虽然我不会将任何人视为我的学生。对我来说,只有朋友。我只有在他们关心的时候去关心;他们所关心的,就是所有我要去关心的。当他们问我一个问题。比如,“我怎么样去联系质询呢?” “如果质询之后,一个有压力的念头对我来说依旧是真实呢?” ...我将他们看作是我那个困惑的自我。我将他们看作是那个曾经以为是拜伦凯蒂的自我,在经受着痛苦,无路可逃。我愿意将我的一切给与那些人。四个问题是被需要的,就像是佛陀那个乞讨的钵。它被那些开悟的心所需要;它就是那个开悟的心在照亮自己。如果他们不向我提问,我从不会顾虑他们的幸福,因为我知道无论他们此时正在经历何种伤痛,其实每个人都是好好的。
所以须菩提问了佛陀一个问题,那是一个好问题。有一些善良的男人女人,真的想要超越小我;有一些善良的男人女人,真的想要从痛苦中得到自由。我曾经也和这些人一样深陷痛苦,虽然当时并不自知。我也曾检验过,当我不再回应“我想要” “我需要” “我不应该” “我应该”这些念头时,发生了什么。我见证了那个在所有明显的欲念之外的那个世界,我发现没有一个欲念是真的。那些念头没有一个能够经受得住质询。
你也会发现这一点,哪怕是一天24小时只吃一餐。有人或许会给你一个小碗米饭,然后告诉说那是你24小时之内所有的食物。然后那个“我知道”的心就会说:“这根本不够补充营养;我还是饿啊;我太虚弱了;我会生病的;我会死的。”但是当你允许任何一个念头都与“那是真的么?”这个问题相遇时,生活会自动向你敞开。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会对头脑中的每个念头都以问号、而不是句号来结尾。你将会以一颗“未知的心”安住在永无止境的觉照状态中。
当我觉醒于现实的时候。我有需要照料的小孩、需要看护的家产、需要陪伴的丈夫、以及那些需要我帮助的人们;但最后证明没有一个是真的。甚至连饥饿都不是真的。我真的检验过饥饿。我发现我并不需要食物;而且也没有人需要我,从来没有过。没有房子、没有孩子、没有丈夫。根本没有一个“我”去失去他们。每件事,毫无例外,在没有凯蒂的情况下都被照顾得好好的;所有的一切都沉入一个更高级别的服务之中,以一种更良善的方式被守护着。家中的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我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地去除了我。
须菩提的问题是一个好问题,但是关于提问的用词还是有一点儿让人迷惑。因为他问道,该怎么样去“控制”心念。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提问。在这个梦一样的世界中,这个痛苦的世界中,心念看起来似乎是杂乱无章的,所以人们认为需要控制住心念。有些人愿意付出一切想要知道怎样控制自己的心。但是,心念永远不可能被控制;它只能够被质询、被关爱、被理解。
心念就像是一个任性的小孩。念头来了,一个接着一个,纠缠着我们,想要唤起我们的关注,就像是不被爱的小孩。我们的任务就是去分辨清楚,并了知自己“内在的争吵”与“敞开心扉聆听和接受”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当我们想要控制现实的时候,当我们认为自己是痛苦的源头而不是镜子中的投影时,或者当我们认为自己比镜中(认知的世界)的其他事物更优越或更卑劣的时候,痛苦便会产生。但是世界上的每件事都是相等的。它都不过是心念的投射而已。
我们只能够将心念控制到这样一个程度:即,当一年念头升起的时候,我们只是简单地观察它,而不会相信它。我们可以带着一个质询的心去观察它。那个声称自己存在的、想要被相信的念头,来自于那个“我知道”的心,那个自以为的老师。质询只能是发自于一个单纯的学生的心。对于每一个升起的念头,不会去插话,不会去限制。“控制”只不过是一种观察而已,它并不意味着给心念强加上一个约束。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学生,念头将总是会以一个问号来结尾。
(正文完)
每一章结尾都会有一些提问回答,我会斟酌选一些来翻译,或者不选,呵呵。
愿阅者得智慧,生活得轻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