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 发新帖回复

37

主题

1

好友

55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5 14:24:58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提起《心经》,几乎人人都会那么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其实,最打动我的,是后面那四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有一次上课,听王老师提到这四句,当场就泪如雨下。不过,即刻被老师教诲,说我那阵子对《心经》觉得好的劲儿过了,平常心才是自然。后来在心经上转不过弯儿,就像是得着一个好吃的,但是不知怎么下嘴。索性转念《金刚经》,平静许多。读经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儿,刚开始不懂,但慢慢读,那种滋味就会渗透到你的心里,不知觉地流进来。再后来,发现了拜伦凯蒂,学习了the work,心有种感觉“归家”的感觉,也是所谓的“般若波罗蜜多(智慧的彼岸)”吧。

凯蒂是一个活在当代的觉者,生在美国。43岁之前,只是一位有濒临绝望至极的10年昏暗生活的家庭妇女,然后某一天早上就那么从濒于自杀的边缘觉醒了,然后,开始了长达30年的与人分享,所谓从地狱到天堂的最直接的道路,the work这样的人生轨迹。

她强调人们如果愿意的话,不要相信念头,但要去理解念头,以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去理解它们,拥抱它们。古之圣贤都一直在讲禅定、极乐、清净“是什么(what)”,但终究没有人讲“怎么做(how)”,或者没有如此简单的“how”。

情感是不由自主的:
当你爱上一个混蛋的时候,你知道不应该,可是心却跑偏了。
当你举手痛打孩子时,你知道不应该,可是手还是打下来了。
当你出口伤害你最爱的人时,你知道不应该,可是话还是出口了。
当你曲意逢迎一个心理讨厌的领导时,你知道应该更真诚效果才好,可是脸部的肌肉还是僵的。

因为,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我们可以装,但骗不过自己。人永远不能逼自己当下爱上一个不爱的人,也不能逼自己当下讨厌一个明明很喜欢的人。因为情感本就由不得你。

人常常说“身不由己”,我倒觉得应该是“心不由己”才对。

之前,我超级超级好奇,这些变来变去的感觉到底是哪里来的呢?为什么人总是被情绪带动呢? 就像是一棵小树苗,被风刮得东倒西歪一样。

我查遍了我能了知的各种佛经,从十二因缘等等找去,,,直至遇见了凯蒂的“the work”。原来,所有的情感,后面都是一个深信不疑的念头而已,原来如此。

不能再啰嗦了,哈哈。

凯蒂2017年底出版了最新的一本书《a mind at home with itself》,是她关于《金刚经》语句的理解,果冻的老习惯,边读边分享吧。

人生之路,其实做什么都不打紧,重要的是自由快乐地过一生,不是么?
新年快乐!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1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17#
发表于 2020-5-25 16:37:41 |只看该作者
福彩七乐彩防护,引导线下错峰办理,减少网点人员聚网点,邮储银行做好客户公告,并在公告中提供紧急业务联系人及周边正常营业网点信息。
力疫情防控,包括建立疫情防控项目绿色福彩双色球通道、优先保障发行等措施提升融资效率。截至2月21日建设银行已成功发行重幸运飞艇点 用于支持湖北等疫情严重区域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6#
发表于 2018-8-31 09:40:3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的分享,结善因得善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1

好友

55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15#
发表于 2018-3-24 18:35:16 |只看该作者
《金刚经》活出来的样子5:第2章 臣服于一粒沙
starinheart starinheart 2018-03-24 18:33:36
果冻叨叨:最近刚好手边空出时间。

事非经过不知难,很多事情只有经历过了之后,才会体会到凯蒂言语中的智慧之光。最近因个人情绪的纠结,反复回看凯蒂与奥普拉的访谈,对“Defence is the first act of war”更加深有体会。理解到凯蒂说的“That's a balance." 以及,凯蒂反复说的”Understand“的重要意义。澄清了自己很多困惑与误读。奥普拉作为非常专业的谈话节目主持人,挖掘出很多深层次的思想闪光点。有机会我倒是很愿意将其中的英文逐字逐句敲打出来分享。(唉,感觉每次都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哈哈)

这本书第二张凯蒂分享的主题是”臣服“,洽和我一直想要去体会的心境。So, here we are.

_____

第二章  臣服于一粒沙

《金刚经》原文:【善现启请分第二】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

正文:

须菩提站起身来,用最美丽的姿势来表达他对佛陀的尊敬。从佛陀的观点来看,每一个人都是已经觉醒的,所以“佛(‘觉者’)”对于他只不过是一个词语而已,“佛”对于须菩提也只不过是一个词语已,“佛”对于在座的各位和尚也都不过是一个词语而已。下面的对话其实是发生在佛陀与佛陀之间的。它是内在的我(self)与自己相遇。更准确地说,那应该是一个无我(no self),是无我与自己的相遇。那也没有其他人,是无我遇见了无他。

有时,人们也会带着须菩提对佛陀那样的尊敬来到我面前,而我知道那不是属于某个人的。他们会在一场大型的公演之后找到我。当时他们非常激动,因为通过质询(the work)他们理解了一些事情的内在意义。他们会来到我的面前,眼中闪闪发亮,将双手合十,有时甚至会跪下来或者向我鞠躬。我知道那种付出尊敬的感觉,我知道他们在付出尊敬的此刻正在感受着爱。从拜伦凯蒂这个女人这里得到的领悟只不过是从他们自己的真实本性中得到的领悟。在这个等式中没有一个“我”存在。那是他们自己的领悟,那领悟属于他们自己。领悟到这一点,我也非常激动。从内在来说,我一直都臣服在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事物的脚下,我理解到哪怕有一丝一毫的不尊重万事万物都是在背离真相。当有人在我面前鞠躬的时候,我是那个正在鞠躬的,我也是那个被鞠躬的。这两个位置是相等的。在这之中,不存在任何个人化的东西。

如果我以尊敬的心向一粒尘沙鞠躬,这和须菩提向佛陀鞠躬,没有什么区别。它是一种陷入、一种融合。那就是我对尊敬的体会。它是自我,嗯,在亲近。。。我甚至不能说它是“自我与自我的亲密”;它只是自我,亲密。这是真正的亲密,是无法分割的。在它之外一物不存,在它之内一物不存。

谦卑意味着向此刻的一粒沙、一微尘、一音声表示尊敬。如果我们是清醒的,我们会向世界中的每一个存在表示尊敬,因为每一个都是佛。那就是现实的真相。你永远不能抓住真相,甚至连拥有这个想法都是一种与真相的背离。你认为那你正在见证某物的那个想法根本就不是真的;它最多不过是与背离真相的一个想法而已。它是处在恩典中的一个美丽的时刻,尽管你声称自己是那个发现它的人。一旦你越过痛苦,并最终体会到臣服的喜悦;你就会发现那个你无法定义的、超越你的存在;最终你会沉入终极的感恩之中。

须菩提说佛陀非常护念他的学生们。那也是我的体会,虽然我不会将任何人视为我的学生。对我来说,只有朋友。我只有在他们关心的时候去关心;他们所关心的,就是所有我要去关心的。当他们问我一个问题。比如,“我怎么样去联系质询呢?” “如果质询之后,一个有压力的念头对我来说依旧是真实呢?” ...我将他们看作是我那个困惑的自我。我将他们看作是那个曾经以为是拜伦凯蒂的自我,在经受着痛苦,无路可逃。我愿意将我的一切给与那些人。四个问题是被需要的,就像是佛陀那个乞讨的钵。它被那些开悟的心所需要;它就是那个开悟的心在照亮自己。如果他们不向我提问,我从不会顾虑他们的幸福,因为我知道无论他们此时正在经历何种伤痛,其实每个人都是好好的。

所以须菩提问了佛陀一个问题,那是一个好问题。有一些善良的男人女人,真的想要超越小我;有一些善良的男人女人,真的想要从痛苦中得到自由。我曾经也和这些人一样深陷痛苦,虽然当时并不自知。我也曾检验过,当我不再回应“我想要” “我需要” “我不应该” “我应该”这些念头时,发生了什么。我见证了那个在所有明显的欲念之外的那个世界,我发现没有一个欲念是真的。那些念头没有一个能够经受得住质询。

你也会发现这一点,哪怕是一天24小时只吃一餐。有人或许会给你一个小碗米饭,然后告诉说那是你24小时之内所有的食物。然后那个“我知道”的心就会说:“这根本不够补充营养;我还是饿啊;我太虚弱了;我会生病的;我会死的。”但是当你允许任何一个念头都与“那是真的么?”这个问题相遇时,生活会自动向你敞开。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会对头脑中的每个念头都以问号、而不是句号来结尾。你将会以一颗“未知的心”安住在永无止境的觉照状态中。

当我觉醒于现实的时候。我有需要照料的小孩、需要看护的家产、需要陪伴的丈夫、以及那些需要我帮助的人们;但最后证明没有一个是真的。甚至连饥饿都不是真的。我真的检验过饥饿。我发现我并不需要食物;而且也没有人需要我,从来没有过。没有房子、没有孩子、没有丈夫。根本没有一个“我”去失去他们。每件事,毫无例外,在没有凯蒂的情况下都被照顾得好好的;所有的一切都沉入一个更高级别的服务之中,以一种更良善的方式被守护着。家中的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我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地去除了我。

须菩提的问题是一个好问题,但是关于提问的用词还是有一点儿让人迷惑。因为他问道,该怎么样去“控制”心念。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提问。在这个梦一样的世界中,这个痛苦的世界中,心念看起来似乎是杂乱无章的,所以人们认为需要控制住心念。有些人愿意付出一切想要知道怎样控制自己的心。但是,心念永远不可能被控制;它只能够被质询、被关爱、被理解。

心念就像是一个任性的小孩。念头来了,一个接着一个,纠缠着我们,想要唤起我们的关注,就像是不被爱的小孩。我们的任务就是去分辨清楚,并了知自己“内在的争吵”与“敞开心扉聆听和接受”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当我们想要控制现实的时候,当我们认为自己是痛苦的源头而不是镜子中的投影时,或者当我们认为自己比镜中(认知的世界)的其他事物更优越或更卑劣的时候,痛苦便会产生。但是世界上的每件事都是相等的。它都不过是心念的投射而已。

我们只能够将心念控制到这样一个程度:即,当一年念头升起的时候,我们只是简单地观察它,而不会相信它。我们可以带着一个质询的心去观察它。那个声称自己存在的、想要被相信的念头,来自于那个“我知道”的心,那个自以为的老师。质询只能是发自于一个单纯的学生的心。对于每一个升起的念头,不会去插话,不会去限制。“控制”只不过是一种观察而已,它并不意味着给心念强加上一个约束。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学生,念头将总是会以一个问号来结尾。

(正文完)

每一章结尾都会有一些提问回答,我会斟酌选一些来翻译,或者不选,呵呵。

愿阅者得智慧,生活得轻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1

好友

55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14#
发表于 2018-3-15 11:52:18 |只看该作者
amy 发表于 2018-3-9 21:55
感谢starinheart 的辛苦翻译,倾心分享

不客气,之前在论坛也收获了很多相关学习资料。投桃报李,天道循环,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好友

8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13#
发表于 2018-3-12 11:07:23 |只看该作者

有时,我会说设立边界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当你清醒的时候,你不需要任何边界,例如关于你的接受或者拒绝。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一些男人想要和我发生关系,他们以为和我睡觉就能够让他们也觉醒。虽然我爱着这些可爱的、自欺的男人们的诚实以及他们对自由的渴望,但是我说,“谢谢你们的提议,No。那样做并不会使你们得到你们所追求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好友

8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12#
发表于 2018-3-12 10:56:24 |只看该作者
starinheart 发表于 2018-1-25 14:26
之前一直在豆瓣与博客分享,也是自己学习的一个旅程。
今天忽然想起这个论坛,所以就将粗浅的翻译搬到这里 ...

请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主题

19

好友

29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11#
发表于 2018-3-9 21:55:09 |只看该作者
感谢starinheart 的辛苦翻译,倾心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主题

19

好友

295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10#
发表于 2018-3-9 21:55:07 |只看该作者
感谢starinheart 的辛苦翻译,倾心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1

好友

55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9#
发表于 2018-2-22 15:07:23 |只看该作者
《金刚经》活出来的样子4: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starinheart starinheart 2018-02-22 15:03:33
        果冻一大早读到这一篇,觉得很有收获,这是金刚经最核心的一句话,也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开悟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读《金刚经》不能成佛,解《金刚经》不能成佛,只有行《金刚经》才能成佛,所谓成佛,果冻的理解就是自由、平静、无畏、喜悦。凯蒂是活在当代的觉者,她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指导于我们的生活,甚好,哈哈!

  ——————

《金刚经》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原文】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A mind at home with itself》

     第10章  活在质询中

        这是金刚经最深奥的章节之一。它讲述了本质,并且用最清晰完美的语言来讲述了这个本质。史蒂芬告诉了我关于慧能大师的故事,当他听到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当下就开悟了;他立即就意识到了所有一切的本质。我对此一点儿也不奇怪。如果你正在寻找如何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那么这就是最清楚、最简单的建议,这句话解释得恰当极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Develop a mind that abides nowhere)”。

         释迦摩尼佛在这里说起了他自己很早之前的前世,曾经跟随一位古佛学习的情况。那是非常非常遥远的古时候,佛陀说,当那一世他获得了觉悟的时候,他在那个时刻并没有得到什么。而佛陀在谈论他这一世的时候,也用了同样的观点,佛陀说:“当我在菩提树下开悟的时候,我并没有得到什么。”我不知道金刚经的作者实际上相不相信前世。我认为他可能甚至都不相信有过去的“时刻”存在。他或许只是运用这些关于前世的话语来解释一个本质,也就是说,无论是31年以前、百万年以前、还是一秒钟以前,其实都是一样的,一样都是不真实的,因为“过去”只不过是当下的一个念头而已。(“当下”也是一样,当下也只是一个念头而已。)

        在这段经文中,佛陀认为,甚至是那些献身于修行觉悟的人,那些生生世世全身心地致力于解脱的人,也是从未获得过一件事物。没有什么事物不是你早已经拥有的了。没有什么事物是你自己所没有的,哪怕是宇宙中最有觉悟的生命体所拥有的,你此刻也一无所缺。这难道不是很棒么?!

        百万年以来的,万古长存的智慧从没有改变。因为佛陀或者质询之中,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上他;也没有念头他可以执着。他总是自我检验,自我发现。人们说有些西藏喇嘛能够忆起他们的前世。但是,像那样的一个故事对终结痛苦又有何帮助呢?那难道只不过是另一个身份标签么,事实上,难道不是一连串的身份标签么?即便是知道我曾经有一世是埃及艳后、或者是玛丽·安托瓦内特(法王路易十六的王后)、或者是印度加尔各答贫民窟的一个乞丐,对我又有什么帮助呢?它只不过是喂养我执的食物而已。你可以回溯昨天的故事,你可以回溯在你出生之前你是谁的故事;无论你从哪里开始查起,都没有关系,它都只是一个故事而已,没有哪一个故事比其他任何一个故事更深刻。假设你是一个通灵人士,你预见到在某个国家的一棵大树旁边埋着一个盒子。然后他们发现了那棵大树,并且在大树旁边挖掘,你瞧,真的有一个盒子!现在你可能非常出名了,或许会在“今夜秀”的电视节目中告诉我们所有上面发生的事情。但是那能证明什么呢?在所有这些之后,当你在车窗的挡风玻璃上发现一张罚单的时候,你依旧还是会感到沮丧。

        让我们待在此时此地,探索一下念头是如何运作的。你所见到的世界其实是你如何看待世界的一个投射。如果你的世界是丑陋或者不公平的,那只是因为你还没有质疑你的想法,所以它才会呈现出那个样子。当你的念头变得越来越清晰与良善,你的世界也会随之变得越来越清晰与良善。当你的念头变得美丽,你的世界也就变得美丽。这并不是说你有意识地去创造一个美丽的世界。你所见到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不由自主地美丽,因为你只是正在镜子中看见了自己。由于你已经学会了如何去质询你对万事万物的评判,所以你不会再执着于那个“美”与“丑”的分类,因为你已经不再将一件事情与另一件事情相比较。你的念头已经停止了那些自我欺骗的小把戏。

        直到你能够质询你以为自己知道的每一件事,否则你永远不能知道自己的真实面孔。那远远超越美丽的真实,那就是美丽本身,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有时候,我会走过一面镜子,然后突然在镜中看到“我的”脸,随之升起的念头是,“那个女人简直太有型了!”然后,我认出了那是我——也就是人们所谓的“我”——,于是我微笑。但是,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这与他们的脸蛋或身材是否符合人们所说的那种迷人,毫无关系。史蒂芬有时候会跟我指出,对他来说,哪一个是特别漂亮的女人,或者哪一个是特别帅气的男人;而对我来说,漂亮或帅气并没有什么可参考的标准。我有时候会与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一起坐在街角,她或许是一个肥胖的、脏兮兮的喃喃自语的女人。但是对我来说,她与一个可爱的小宝贝是一样美丽的。如果她愿意的话,我会抚摸她的头发并抱着她。

        我的体会是任何一件事物都是美好的,每一件事都在以它们自己的方式而美好。我是怎么知道每件事物都是美丽的呢?这是因为,如果我在看待一件事物时,认为它哪怕有一丝一毫的逊于美丽,内在的我都会觉得有哪里不对。真相赋予了我们自由。当我质询了那个认为事物不美丽的念头时,整个世界看起来就如同天空一样美丽。我渐渐认识到没有什么是不能接受的。这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一开始很难接受。因为要理解到“万事万物无一不是美好的”这一点,我们将不得不失去我们的整个世界。我们害怕失去这个与真相相反的世界,它是我们此刻正在痛苦的假我的身份标签得以存续的基础。我们当中的一些人,相对于愿意自由,更愿意坚信自己是对的。

        佛陀说如果有人想要从痛苦中解脱,都应该培养出一种纯粹的、清醒的头脑,不附着于色、声、香、味、触、法,以及随之而升起的念头。从我的体会来看,这是完全准确的,简直无法更清楚地表达了。任何你所看见的、听到的、触摸的、品尝的、闻见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都不是真相的本质。

       心先于它所想的念头而存在。它是纯粹的、清晰的、对任何事物完全开放的:显而易见的丑陋与显而易见的美丽是相等的,拒绝与接收是相等的,灾难与成功是相等的。它知道它总是安全的。它就像是一股永不中断的流动一般在体验着生活。它从不停歇在任何一处,因为它不需要停歇;此外,它认为停歇在某处是一种局限。它观察着每一个它所想的念头,但是它从不相信任何一个念头。它认识到从来就不存在一个可以屹立不倒的坚固基础。从这个认知中流露出来的是自由。“无所住(No place to stand)”就是它所处的地方,那是喜悦之地。当质询在你的内心生根发芽,每一个你所想的念头都会以问号,而不是句号来终结。那就是痛苦的终结。

————————————

1. 提问:我们怎么样才能培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

凯蒂:心在能够有所住之前,必须得先存在。如果认知到心本不存在,就会认知到它也无需安住。对我来说,安住与内在的质询之中就足够了。

2. 提问:你的心有安住在什么地方么?

凯蒂:如果它能的话,它会的。

3. 提问:为什么人们认为开悟就意味着会获得一些什么?

凯蒂:我不知道。实际上,开悟意味着失去一切。

4. 提问:“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意味着什么?

凯蒂: 色相、声音等等,所有这些都来自于心。心创造了它们,但是那并不能使它们成真。如果你理解了它们都是梦出来的,你就会理解其实连做梦的人都是梦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返回 发新帖 回复
热门图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Archiver| 中国凯蒂功课服务组     

( 沪ICP备11010565号-37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