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at1 于 2017-7-24 11:35 编辑
圣人保持她的心智总是和‘道’一致。 ——第二十一章 我对上帝有一个词:现实。 我称现实“上帝”,是因为它决定一切,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它非常物质:它是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它是你脚上的鞋子,头上的头发。 我热爱上帝,它那么清晰、那么实在,它绝对可靠。 你无权表决它该做什么,它也不等待你的意见或批准。 你可以绝对信任它。
你可以确定现实以其本来面目是仁慈的,因为你与它争辩时,你感到焦虑和沮丧。 每个造成压力的念头,都是和现实的争辩,所有这类念头都围绕一个主题:“事情不该那样”,“我想要……”,“我需要……”,“他应该……”,“他不应该……”。 当你和实际情况争辩,你必定感到痛苦。
“实际情况”是一个关于过去的故事,过去已经过去,它发生了,对此你什么也做不了。
和它争辩吗? 另一个清醒的选择是去问:“现在我能做点什么?” 过去是位老师,它很仁慈,它结束了。但只要人们头脑里还有未经质疑的过去,他们就活在过去,那是一个原本就从未经发生的过去。 活在过去的故事里,他们错过了当下呈现的一切,而那是真正的将来。 我永远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我只知道那一定是好的。
人们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在改变过去上面,可那根本无法办到,认为过去不应该那样,是无望和自虐的。 “我妈妈应该爱我”,“我的小孩不应该死”,“大屠杀不应该发生”,把发生了的和你认为应该发生的做比较,是和上帝的战争。(在你执著于对错的概念时,你很难听进去这些。)有些人甚至认为悲伤是忠诚的表现,他们认为不和所爱的人一起痛苦是对他们的背叛,这简直疯了。 如果我的小孩死了,那就是“实际的发生”,任何与它的争辩,只会让内心充满痛苦。 “她死得太早”、“我看不到她长大成人了”、“我本可以做点什么来救她的”、“我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上帝不公平”......但她的死是现实,世上没有任何争辩能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产生丝毫影响;祈求和请求改变不了它,惩罚你自己也改变不了它,你的意愿完全没有任何力量。但你的确有力量去质疑你的念头、把它反过来、发现三个真实的原因,说明为什么你的小孩死了和她没死一样,或者从长远来看,那样对你对她甚至更好。 这需要一颗完全开放的头脑,只有开放的头脑,才有足够的创造力,让你从与现实争辩的痛苦中解脱。开放的头脑,是通向内心安宁的唯一途径。 只要你认为知道什么该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你就是在试图操控上帝,而这样注定造成你的痛苦。
现实——完全以它本来的样子,每一刻都是仁慈的。 是我们关于现实的故事,模糊了我们的双眼,隐藏了事物的真相,让我们以为世上有不公正。 有时我会说,认为痛苦有合理的理由,你完全背离了现实;认为任何痛苦合理,你成了痛苦的卫士,是内心永远铭记那些痛苦的人。 认为痛苦由任何头脑以外的因素造成都是荒唐的,清晰的头脑不会痛苦,那根本不可能。即使你正遭受巨大的身体疼痛,即使你最心爱的孩子死了,即使你和家人正被赶去死亡集中营,你也不可能痛苦,除非你相信了一个不真实的念头。
我是一个热爱现实的人,我爱现实——不管它看上去如何,无论它以什么形式来临,我都欣然欢迎。 这并非说人们不该痛苦,他们应该痛苦,因为他们痛苦。 如果你正感到悲伤、害怕、焦虑或沮丧,那是你应该有的感觉,认为你不该有这个感觉是和现实争辩。 但是当你感到悲伤时,你可以——例如,注意到你的悲伤是相信一个念头的结果;发现那个念头,把它写在纸上,出于对真相的热爱去质疑它,然后把它反过来。 让你感到悲伤的是你——没有别人,能够让你自由的也是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道德经》 第二十一章.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状哉?以此。
《道德经》 第二十一章.译文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 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 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 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 是从“道”认识的。
|